教改有感之一

當教育變成功利的時候,我們每一個都是在這條路上的推手。這種『去道德感』的自由理性論,其實製造出這樣的觀點也是很正常的。

現行新課綱,要學生在短短高中三年,可能屆滿人生第十八個年頭,就要從這些課程裡學會『志向』——找到自己人生接下來要走的方向。

這其實一直都是我們這些過來人,過去到現在回頭看起來的遺憾,每一個人都有不時怨嘆過去大學似乎讀錯了科系;所以很多改革派的老師認為這就是我們中等教育的失敗。

到了大學,有不少大學教授,都只會覺得自己的專業,是可以提供且訓練一個學生人生的全部。反過來看到很多學生到了大學玩四年,就不禁搖頭覺得『拎攏無讀冊』!!覺得是否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要念什麼就來念自己的系所,覺得這些人徒費光陰。

當這種盲點變多,於是就認為學生要在高中,就該要會盤算自己的人生。但問題就來了,這些要求孩子僅花這三年,靠著高中這些科目,一場場競爭的考試,就要懂得人生志業及方向;這些要求、說話的大人們,你們當初高中做得到嗎?

所以我說:大人們,不要再把自己的未竟之業,交給孩子去完成了。玩這麼多年了,託付這麼多個世代了,你們不累嗎?複製這樣的世代期待,你們不累嗎?

而且這種教育,老實說造就了一批很功利色彩的學生——從大學可以學測五科選四科考開始,就很多老師不免抱怨,學生『選科考』,說不考這科了,就認為學生開始渙散而不努力了。然後很多學生高二選自然組,衝數學成績,高三轉回社會組,可以衝高報繁星的校內排名⋯⋯

所以又開始陷入學生都只會「盤算」而功利思維的說法。

所以要學生會提前思考與盤算自己的人生,是現行高中課綱和一群老師期待、要的;但一邊抱怨學生只會盤算這些分數和利益的,也是老師們。

到今天這種要馬兒好,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心態,一直反覆反覆反覆。老師們每個都覺得學生只需要學自己這一科,殊不知他的高中有十幾科,學期初一裝,有足足三十幾本課本要背在書包,或非得要有個置物櫃拿來放。老實說哪可能不去盤算,不去分配分攤?

當每個老師和教授繼續這樣想,我們幾乎是要學生全能,而且要學生「早熟」——但太早熟的,老師們又說『太會盤算』、「只有要考的才念」。教學者哪時可以放過這種思維,多方的壓著學生呢?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