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評「製造安娜」與感想——可恨之人必有可愛之處(無誤)下篇

下篇

覺得編導,恩,可能還有一個刻意要讓閱聽者省思的部分。

人被詐騙,真笨到會看不出來對方是騙子嗎?

為何安娜很明白,看起來都是在虛擬的數字上,提出那些企劃書,急著要跟五家銀行搶貸、搶那些公園路831號的防子;但裡頭即便是知名保守的信貸資產代理人里德(Reed),都會被安娜牽著鼻子走(甚至還相信安娜口中的德國資產管理者:是的,這角色也是安娜用虛擬SIM卡帳號與變聲器呼嚨他的)。

詐騙,有時候就跟談了一場戀愛(感情?)一樣,有時候你就是知道可能會被掏空,但為何會這麼奮不顧身?

編導感覺想表達,其實安娜,這女孩的出現,踏實喚起了不少這些大亨們,那種對往日自己也身為勤奮創業者,那份曾經也是在大雨、酷熱天氣下奔走,到處找機會,就是為了想獨立自主完成夢想的熱情與奮鬥精神。

有沒有,是不是活像極了十九世紀,那種浪漫主義習慣的劇情。在我們都以為自己相當習慣這樣自信而理性、規律生活後,卻發現自己深陷進理性規律生活的牢籠,覺得失去了那種熱情與怦然心動的各種衝勁,而今天有個這樣的人出現在你面前,喔天,簡直是一種讓你羨慕而又往日重現的那份浪漫⋯⋯

也就是說,在這共犯結構中,安娜,不管他是不是刻意、有意無意地鋪陳了什麼,她某程度確實激到這些他眼前至少大上她快二十、三十歲,執業多年的企業家。

所以劇情才會安排一段,敘述里德也有個差不多歲數的女兒;而安娜巧妙地用紐約金融界長期的『性別不平等』話術,得到感同身受的里德同情,願意幫他一把的這段敘述。

然後這位保守的資產經紀人,居然覺得接起安娜的貸款需求案,雖然是天殺困難的任務,但他壁球卻越打越有精神,整個人都活了起來——最後銀行端沒能核發安娜的貸款,他居然不是質疑安娜的信用紀錄,而是反過來責備銀行老友:我對你很失望。

你說安娜這樣厲害嗎?其實我們很常遇到這樣的話術。

現在你可能就在聽信這樣的文字。不知不覺,這種共犯結構的成形,某程度其實不是詐騙犯有多罪惡,而只是我們習慣聽故事,然後相信故事,再來相信這樣的故事我們不但理解,還可以如法炮製在自己身上。對,這就是故事行銷,而且我們也很少懷疑過這些包裝後的真偽,也不太會去質疑聽故事的我們,哪些條件跟故事本身其實相差天南地北。

詐騙你的,往往不見得是隻狼,而且就算脱去詐騙外衣,看起來根本一點也不可惡。因為能詐騙你的,讓你靠近不會提防的,絕對是個『可愛』(我喜歡adorable這字)的外貌,也可能是一個動人的,聽起來自己也可以、自己也認為可以複製在自己身上的人生經驗和故事。

這是,可愛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嗎?還是反過來,是可恨的最後,其實她一開始就是裝得夠可愛,讓你充滿希望,你才會受騙吧。被騙看起來,真的不能怪誰。

難怪編導刻意用這些細節,去說明『安娜』是『製造』(inventing:這字還有種『憑空生出來』的意思)來的,而且是主動的動詞型態:意思是安娜不單純是她自己製造出來的,是眾人一起的共業。所以劇情在後面,留了一種安娜最後,孤獨的在結構後,成為罪魁,而某程度是缺乏被理解和真正被認識的感覺。

其實最近我就深有同感。但我想故事以後再講吧。

(文章完)

發表留言